
下午7时,为纪念第二十一个世界读书日,参与活动的全体师生来到学校大门口合影留念,快门定格在了大家兴奋地呼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口号的瞬间。随后大家来到学院四楼资料室畅谈起来,当大家得知麻老师已经出版了两本文学专著时,都饶有兴趣地要麻老师介绍自己的创作历程。麻老师告诉大家他是上大学时听到电台上的文学作品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深受感动,急切地想通过写文章来抒发心情,慢慢地喜欢上了写作,并坚持写作20多年。《走在敦煌边上》和《情系阳关之刻在阳关的印痕》两本书他是对自己写作和生活的一个整理。他介绍说剪报、摘抄都是非常好的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自己这些年摘抄了10多本笔记,还常常在短信、微信上发现一些精妙的文字,揣摩学习。麻老师最后鼓励大家要多写文章,把日常生活中的所想所感及时记录下来,要不断地锤炼修改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虽然写文章是件苦差事,但当你的文章变成铅字的时候,你内心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杨老师鼓励大家在《阳关生态》杂志上投稿,提出稿件首先要达到准确、通顺、结构合理的要求,要能表达真情实感,写作不止是释放心情,还应积极传递正能量。
团委书记高军德老师分享了柴静的《看见》中一些精彩语句,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件并不是对、错那么简单,记者千辛万苦地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事件的起源、经过、结果,是要让我们每个人去思考该如何面对或认知这样的事,也是对社会的拷问,好的新闻纪录是推动社会文明的力量。读完书你会觉得,柴静是一个善于思考、坚韧、知性的女记者。
文燕老师分享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故事讲述了六十年代初,韩新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的西语系,并和她年轻的英文老师楚雁潮深深相爱,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命运偏偏如此残酷,新月,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在她风华正茂的年纪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励下,她拼命地与病魔抗争,即使病魔缠身,她还是积极乐观的想着重返校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可是病魔还是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新月走的太急太快了,快的让楚雁潮没能在凌晨赶到医院为她送行,最终没能看她最后一眼。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悲壮的爱、触动读者心灵的爱牵动着每位读者的心。
杨宏峰老师分享了读《曾国藩》的感想:曾国藩一生经历丰富, 30岁以前基本是个平庸的人,之后通过自我反省,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而脱胎换骨,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过勤奋的努力和自我反省,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成就一番事业。
白旭东同学在参加培训后了解到飞天不光有舞姿曼妙的还有豪放粗犷的,隋代和唐代的飞天塑像都有小腹微凸的特点,当然也有不同的特点。榜题对了解洞窟壁画是非常重要的,从一些榜题上可以了解壁画内容的背景,品味历史。
旅游管理班的陈有有说:“在我来到敦煌之前,我不了解敦煌,更不懂莫高窟。我在看到王家达写的《莫高窟的精灵》,如获至宝,让我顿时喜欢上了敦煌。敦煌的事、物、人,沧桑、凄凉、辉煌。读后,才知道敦煌莫高窟这座艺术殿堂的曲折,才知道为什么张大千、常书鸿等一批批艺术家和学者对莫高窟如此痴狂、如此迷恋。他们为了敦煌莫高窟,为了华夏先人的智慧,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他们无愧于艺术,更无愧于先人,他们是精灵,守护着莫高窟;他们是外地人,更是打不走的敦煌人。通过读这本书,让我领略了先人的智慧,深深地喜欢上了莫高窟艺术!”
旅游管理班郑飞说最近读了几本书,受益匪浅,深深地爱上了读书。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读书,首先被淘汰的就是我们,我们不能只简单的做一个名义上的“人”,我们要有所追求,用高尚的灵魂去感染身边的一切,那么我想,首先就从读书开始吧!该班的韩芸芸说读书能丰富女性的内心,提升感受生活的能力,她坦言她喜欢杨澜和柴静的作品。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活动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有奖问答。读书无界限,所以我们的问题也是丰富多彩: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文学的、历史的……老师与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抢答。大家边喝茶边聊天,不知不觉已经晚上九点多了,大家依然意犹未尽,约定好下次读书交流的主题和时间后,同学们借了自己喜欢的书籍。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