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至1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准备会议召开之际,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敦煌研究院、敦煌市政府、省美协共同在敦煌市召开了“敦煌画派”理论研讨会。会议邀请著名美术理论家、书画家刘曦林,冰雪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于志学,著名画家谢振鸥,著名理论家王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汤珂,西安美院教授李阳以及我省部分画家、美术理论家和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部分师生等,共有150多人参加会议。
成绩显著的三年实践
会议认为打造敦煌画派工作启动已经三年多了,全省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工作者认真贯彻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之后,结合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从更高的层次上推动画派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是理论研究有所突破。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探索中实践,广泛讨论、逐步深化”的指导思想,先后组织省内外美术家和理论家撰写了一些理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敦煌画派建设提供理论支持。2012年2月,充分利用中国美协年度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的机遇,认真听取中国美协领导和全国各地美术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提出把对敦煌画派的研究与敦煌艺术的研究结合起来,有的从敦煌学研究的角度,提出建立敦煌画学的概念;有的从传承和发展岩彩艺术出发,提出敦煌岩彩的命题;有的结合其他全国知名画派的形成、发展和建设实践,传授经验,为打造敦煌画派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理论思考。特别是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亲自撰写了长篇理论文章,系统论述了敦煌画派的历史渊源,梳理了敦煌画派的历史脉络,提出了敦煌画派的艺术特征,指出了敦煌画派建设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对敦煌画派进行了简要的理论概括和描述,这就是“敦煌画派是以信仰为哲学基础,以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为艺术本源,以敦煌学为学术支撑,以岩彩画为主要表现技法,以佛教文化、西域社会风情为主要选题,以壁画临摹为主要传承方式,以西域生活写实为主要创作手段的美术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常书鸿、张大千、董希文、段文杰、常沙娜等。由于敦煌壁画的国际影响,也产生了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国外的代表人物。敦煌画派是以甘肃敦煌文化为核心,以西域地域特点为特征的艺术品种,与其他画派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文化厚重。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00余身雕塑,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魏晋汉墓等文化宝库共同为敦煌画派传承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二是传承脉络清晰。敦煌画派宗法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北魏开始,历经隋、唐、五代,直至宋、元。在11个世纪里从未间断。现代以来,敦煌壁画临摹者络绎不绝,名家辈出,艺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三是现实与浪漫融合。敦煌画派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既有表现宗教文化的内容,又有表现现实写真的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体系。四是技艺直承古法。敦煌画派强调线条、色彩运用,主要采用矿物岩彩颜料,是中国最古老的绘画技法之一。五是创作体系丰富。敦煌画派包括早期的壁画系列,独特的图案系列及彩塑系列,现当代的敦煌壁画临摹系列,现代岩彩画创作系列及用其他画法表现敦煌画派特征的创作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六是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除敦煌研究院、敦煌美术研究所等专门机构外,甘肃省内所有艺术院校和国内一些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敦煌壁画临摹课、岩彩画技法课,形成较为完整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七是艺术格局开放。敦煌画派多元、包容、开放,艺术研究和创作兼收并蓄,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广泛交流。在传承古老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所有这些理论研究和思考,为敦煌画派建设提供了不断深化的理论支撑。
二是队伍建设已显雏形。省美协按照“老中青三代同堂,院校会三力并举,国油版雕岩全面发展”的思路,凝聚美术创作力量,目前已初步形成接近100人的专业创作队伍,其中既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画种画家,也有岩彩画、壁画、水彩水粉画和艺术设计类美术工作者。在这支队伍中,受过专门美术教育、有较强创作能力、热爱敦煌艺术,近几年有重要作品的骨干作者约有50多人,形成了基本的骨干创作力量。
三是创作成果和带动作用显著。在敦煌画派建设的带动下,我省美术创作空前活跃。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省各美术单位和高校的创作展览活动都在数十次以上。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以岩彩画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现代岩彩艺术,形成了系统的技法和创作团队。甘肃画院和兰州画院及时启动了朝圣敦煌和寻梦敦煌美术创作工程,积累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并在多个城市举办交流活动。敦煌市的美术家立足本土,积极创作,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展览。兰州大学、西北师大、西北民大、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美术学院的创作展览活动也很丰富。尤为重要的是,经过积极争取,获得中国美协批准,我省每两年与中国美协共同举办一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3年首届开幕,2015年举办第二届展览,还承办了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美丽新丝路,翰墨定西行”全国美展。在一年当中,连续承办3个全国大展,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这几次全国大展,共征集作品24000多件,展出约1000多件,获奖作品约300多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取材于敦煌艺术,或吸收敦煌元素,釆用敦煌壁画材料技法,属敦煌画派类作品。在这四个全国性美展中,我省参展作品接近20%,获奖作品在10%左右。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
热情高涨的艺术创作
在敦煌画派建设的带动下,近几年我省画家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艺术水平显著提升。三年多来,我省约有200多件作品入选包括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在内的一系列全国重要展览,这在甘肃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我们还应邀参加了全国14个知名画派的联展,在北京国家画院举办了“新中国美术系列”甘肃作品展,在兰州举办了中韩雕塑展,组团参加了第15届上海南京路雕塑展等。
丰富的创作展览活动,为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三年多来,全省约有近百件作品在各类美术大展中获奖。其中获金奖三件,创造了历史新纪录。过去,我省每年获批加入中国美协的画家寥寥无几,近几年每年都大幅度增加,2015年达到16人,在全国排名第12位,在西北地区排名第一。如加上2015年申报的获批中国美协会员数,可望达到70人左右,约占中国美协成立几十年来入会者总数的三分之一。
此外,画派建设还带动了画材研发,由敦煌画家采用本土矿物质研制的敦煌岩彩获得成功;带动了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很多高校美术学院已将敦煌艺术列入教学内容,西北师大已在敦煌市建立敦煌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00多人。还有部分省外学校和美术机构在敦煌建立写生培训基地,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画家和美院师生来敦煌创作采风。吸引了民间资本对艺术活动的投资,先后举办的4个全国性的展览,共筹集民间资金2800多万元,培育了省内书画市场。丰富的创作展览活动,也扩大了敦煌艺术的影响,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画派建设大有可为
研讨会进一步论证了打造敦煌画派的意义和作用,较深入地探讨了敦煌画派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路径,提出了许多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于志学以研究冰雪山水画50多年、创立冰雪画派30多年的丰富经历,论述了打造敦煌画派的可行性。他认为,打造敦煌画派现在需要的是坚定信心,培养骨干,坚定不移地搞下去,只要坚持,一定能够成功。
谢振鸥在发言中说,他已9次来到敦煌,是敦煌的朝圣者,也是受益者。他来敦煌不仅有朝圣之心,更有回报之情。是敦煌艺术成就了他,他愿意成为敦煌画派的一员。
王见和汤珂均从中国美术史和艺术考古的角度,论述了敦煌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呼吁学界和史论家,要以敦煌壁画为基础,研究中国美术史。同时提出建立“敦煌美术学”和“敦煌画学”的建议。
汤珂还强调,敦煌画派要跳出目前有些画派的“圈层”概念,打破以地域、画种、题材、技法、材料来界定画派的艺术“圈子”层次,要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吸收各方面对敦煌艺术有深刻理解的艺术家参与画派建设,使画派更具学术性和影响力。
李阳在发言中介绍了他的创作计划,他说,他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长期坚持下去,一生只做这一件事。
刘曦林在发言中指出,现在全国打造画派成风,但无论叫什么画派,最终都要看作品,能够创作出精品力作,不叫画派也是成功的,创作不出好作品,叫什么画派都没有用。
何鄂在发言中饱含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敦煌莫高窟12年的不凡经历,介绍了敦煌艺术对她的影响和近几年来的主要成果。她认为自己就是敦煌艺术哺育出来的艺术家。表示要以敦煌画派建设为己任。
在研讨中,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甘肃打造敦煌画派有组织、有领导、有规划、有抓手、有平台表示赞赏。认为这和其他画派建设不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短短三年多就取得重大进展是非常不易的,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定能成就大业。要广泛动员,但不能一哄而上,要抓住重要骨干作者,形成坚定的创作团队。要进一步细化规划,提供切实的经费保障,并形成长效机制。要用好全国美展平台,使作品由目前较简单的敦煌元素型、敦煌题材型和材料技法型作品,向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精品力作发展。(李宝堂)
成绩显著的三年实践
会议认为打造敦煌画派工作启动已经三年多了,全省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工作者认真贯彻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之后,结合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从更高的层次上推动画派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是理论研究有所突破。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探索中实践,广泛讨论、逐步深化”的指导思想,先后组织省内外美术家和理论家撰写了一些理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敦煌画派建设提供理论支持。2012年2月,充分利用中国美协年度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的机遇,认真听取中国美协领导和全国各地美术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提出把对敦煌画派的研究与敦煌艺术的研究结合起来,有的从敦煌学研究的角度,提出建立敦煌画学的概念;有的从传承和发展岩彩艺术出发,提出敦煌岩彩的命题;有的结合其他全国知名画派的形成、发展和建设实践,传授经验,为打造敦煌画派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理论思考。特别是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亲自撰写了长篇理论文章,系统论述了敦煌画派的历史渊源,梳理了敦煌画派的历史脉络,提出了敦煌画派的艺术特征,指出了敦煌画派建设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对敦煌画派进行了简要的理论概括和描述,这就是“敦煌画派是以信仰为哲学基础,以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为艺术本源,以敦煌学为学术支撑,以岩彩画为主要表现技法,以佛教文化、西域社会风情为主要选题,以壁画临摹为主要传承方式,以西域生活写实为主要创作手段的美术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常书鸿、张大千、董希文、段文杰、常沙娜等。由于敦煌壁画的国际影响,也产生了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国外的代表人物。敦煌画派是以甘肃敦煌文化为核心,以西域地域特点为特征的艺术品种,与其他画派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文化厚重。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00余身雕塑,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魏晋汉墓等文化宝库共同为敦煌画派传承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二是传承脉络清晰。敦煌画派宗法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北魏开始,历经隋、唐、五代,直至宋、元。在11个世纪里从未间断。现代以来,敦煌壁画临摹者络绎不绝,名家辈出,艺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三是现实与浪漫融合。敦煌画派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既有表现宗教文化的内容,又有表现现实写真的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体系。四是技艺直承古法。敦煌画派强调线条、色彩运用,主要采用矿物岩彩颜料,是中国最古老的绘画技法之一。五是创作体系丰富。敦煌画派包括早期的壁画系列,独特的图案系列及彩塑系列,现当代的敦煌壁画临摹系列,现代岩彩画创作系列及用其他画法表现敦煌画派特征的创作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六是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除敦煌研究院、敦煌美术研究所等专门机构外,甘肃省内所有艺术院校和国内一些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敦煌壁画临摹课、岩彩画技法课,形成较为完整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七是艺术格局开放。敦煌画派多元、包容、开放,艺术研究和创作兼收并蓄,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广泛交流。在传承古老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所有这些理论研究和思考,为敦煌画派建设提供了不断深化的理论支撑。
二是队伍建设已显雏形。省美协按照“老中青三代同堂,院校会三力并举,国油版雕岩全面发展”的思路,凝聚美术创作力量,目前已初步形成接近100人的专业创作队伍,其中既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画种画家,也有岩彩画、壁画、水彩水粉画和艺术设计类美术工作者。在这支队伍中,受过专门美术教育、有较强创作能力、热爱敦煌艺术,近几年有重要作品的骨干作者约有50多人,形成了基本的骨干创作力量。
三是创作成果和带动作用显著。在敦煌画派建设的带动下,我省美术创作空前活跃。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省各美术单位和高校的创作展览活动都在数十次以上。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以岩彩画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现代岩彩艺术,形成了系统的技法和创作团队。甘肃画院和兰州画院及时启动了朝圣敦煌和寻梦敦煌美术创作工程,积累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并在多个城市举办交流活动。敦煌市的美术家立足本土,积极创作,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展览。兰州大学、西北师大、西北民大、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美术学院的创作展览活动也很丰富。尤为重要的是,经过积极争取,获得中国美协批准,我省每两年与中国美协共同举办一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3年首届开幕,2015年举办第二届展览,还承办了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美丽新丝路,翰墨定西行”全国美展。在一年当中,连续承办3个全国大展,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这几次全国大展,共征集作品24000多件,展出约1000多件,获奖作品约300多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取材于敦煌艺术,或吸收敦煌元素,釆用敦煌壁画材料技法,属敦煌画派类作品。在这四个全国性美展中,我省参展作品接近20%,获奖作品在10%左右。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
热情高涨的艺术创作
在敦煌画派建设的带动下,近几年我省画家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艺术水平显著提升。三年多来,我省约有200多件作品入选包括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在内的一系列全国重要展览,这在甘肃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我们还应邀参加了全国14个知名画派的联展,在北京国家画院举办了“新中国美术系列”甘肃作品展,在兰州举办了中韩雕塑展,组团参加了第15届上海南京路雕塑展等。
丰富的创作展览活动,为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三年多来,全省约有近百件作品在各类美术大展中获奖。其中获金奖三件,创造了历史新纪录。过去,我省每年获批加入中国美协的画家寥寥无几,近几年每年都大幅度增加,2015年达到16人,在全国排名第12位,在西北地区排名第一。如加上2015年申报的获批中国美协会员数,可望达到70人左右,约占中国美协成立几十年来入会者总数的三分之一。
此外,画派建设还带动了画材研发,由敦煌画家采用本土矿物质研制的敦煌岩彩获得成功;带动了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很多高校美术学院已将敦煌艺术列入教学内容,西北师大已在敦煌市建立敦煌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00多人。还有部分省外学校和美术机构在敦煌建立写生培训基地,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画家和美院师生来敦煌创作采风。吸引了民间资本对艺术活动的投资,先后举办的4个全国性的展览,共筹集民间资金2800多万元,培育了省内书画市场。丰富的创作展览活动,也扩大了敦煌艺术的影响,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画派建设大有可为
研讨会进一步论证了打造敦煌画派的意义和作用,较深入地探讨了敦煌画派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路径,提出了许多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于志学以研究冰雪山水画50多年、创立冰雪画派30多年的丰富经历,论述了打造敦煌画派的可行性。他认为,打造敦煌画派现在需要的是坚定信心,培养骨干,坚定不移地搞下去,只要坚持,一定能够成功。
谢振鸥在发言中说,他已9次来到敦煌,是敦煌的朝圣者,也是受益者。他来敦煌不仅有朝圣之心,更有回报之情。是敦煌艺术成就了他,他愿意成为敦煌画派的一员。
王见和汤珂均从中国美术史和艺术考古的角度,论述了敦煌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呼吁学界和史论家,要以敦煌壁画为基础,研究中国美术史。同时提出建立“敦煌美术学”和“敦煌画学”的建议。
汤珂还强调,敦煌画派要跳出目前有些画派的“圈层”概念,打破以地域、画种、题材、技法、材料来界定画派的艺术“圈子”层次,要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吸收各方面对敦煌艺术有深刻理解的艺术家参与画派建设,使画派更具学术性和影响力。
李阳在发言中介绍了他的创作计划,他说,他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长期坚持下去,一生只做这一件事。
刘曦林在发言中指出,现在全国打造画派成风,但无论叫什么画派,最终都要看作品,能够创作出精品力作,不叫画派也是成功的,创作不出好作品,叫什么画派都没有用。
何鄂在发言中饱含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敦煌莫高窟12年的不凡经历,介绍了敦煌艺术对她的影响和近几年来的主要成果。她认为自己就是敦煌艺术哺育出来的艺术家。表示要以敦煌画派建设为己任。
在研讨中,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甘肃打造敦煌画派有组织、有领导、有规划、有抓手、有平台表示赞赏。认为这和其他画派建设不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短短三年多就取得重大进展是非常不易的,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定能成就大业。要广泛动员,但不能一哄而上,要抓住重要骨干作者,形成坚定的创作团队。要进一步细化规划,提供切实的经费保障,并形成长效机制。要用好全国美展平台,使作品由目前较简单的敦煌元素型、敦煌题材型和材料技法型作品,向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精品力作发展。(李宝堂)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