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中国画专业校外研学•江南之行

更新时间:2017-06-09点击次数:197

        为更好地调动美术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其艺术感悟、理解与审美能力,自4月17日起,在专业教师伏应科的带领下,我院2014级28名国画专业学生前往杭州、宏村、婺源、景德镇等地开展了为期近20天的研学之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江南水乡总是引人流连忘返。48小时,1934.8公里,一路南行,窗外一望无际大漠戈壁已被小桥流水绿树浓荫所取代。伴着车内铅笔划过纸页的响声,4月19日晚我们到达了此次研学之旅的第一站――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开始了为期六天的学习。




        在中国美术学院何鸿教授带同学们参观“来图书馆看敦煌”主题展,黑白相片中记录着几百年来莫高窟的残破并且带领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古代青砖的拓片;王来阳教授用“公共艺术与街区营造”的视角理解析莫高窟的建筑特点,启发同学们对于公共艺术的思考;王雄飞教授用成百张画作解释岩彩画的绘制流程圈点艺术审美的视角;朱唯践教授则在笔墨指尖转动的过程中分析中国画在写生创作的要点。




 
     
        同学们与王雄飞教授的八名研究生进行交流学习,杜琛学长全程带同学们参观象山校区,介绍了岩彩画材料及岩彩画创作中线描的应用,从王龙学长的岩彩画的历史及评价标准到韩岱伯的实地操作岩彩画技法;从交换日本学习的张彬文与同学们分享在东京艺术大学的留学经历到盛馨逸对潮湿地区适用的壁画胶合剂思考;从伍冰蕾关于浙江地区明清壁画考察报告到陈皓对于“东方既白”岩彩画创作分享。短短一周的交流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互赠纪念小礼物后同学们前往了下一站。
        4月25、26两日同学们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浙江美术馆、中国美院南山校区、潘天寿纪念馆,在谢成水教授的带领下同学们还参观了中天竺寺的壁画以及杭州佛学院并一同吃了斋饭。敦煌自古在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这28位同学同样有着佛缘,与佛学院的学生们相谈甚欢。






        4月27日早,同学们乘着大巴车抵达安徽宏村,路上高楼鳞立逐渐褪去由灰瓦白墙代之,稍做整顿后同学们立刻投入了写生中,从宏村到西递,从南屏到屏山、卢村,无论烈日还是风雨,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写生的热情。

 

 

 


 
        4月28日晚我院田卫戈教授对此次写生活动进行总体指导,指出艺术调查应理论结合实际,不仅只是单纯的画画,更要对当地自然环境与建筑、社会和人的生活方式、基本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信仰、民族民间美术等不同形式进行调研。田卫戈老师感叹道:“饭桌当课桌,农民上讲台!”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5月1日晚请当地教师汪瑞华先生仔细讲述了皖南一带的历史景观及风土人情。




        5月2日来到了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写生,依旧在星星点点的下着雨,刚刚开发的村落,写生的团队只有这一支,却绽放异常的光彩。傍晚到达婺源大理坑,可以说沿途景色很美,一路上同学们按耐不住内心的欣喜不时发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了得!小路蜿蜒盘旋而上,一侧的山石间有清泉渗出,另一侧湍急的流水中静置的大石块仿佛潘天寿笔下的山水。


        5月5日,最后一站来到了中国瓷都景德镇,不大的镇子却处处都是瓷器,据当地人说景德镇没有一条街不做陶瓷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总让人感到亲切。仅仅一天的时间,同学们参观了景德镇陶瓷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陶溪川以及中国陶瓷博物馆。
        5月8日早,同学们坐上了回程的火车,结束了整整20天的研学之旅。知识无限,时间有限,愿同学们总在渴求知识的路途中马不停蹄。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