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旺季的来临,敦煌莫高窟也迎来了旅游参观的高峰时期,敦煌学院莫高窟文化讲解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讲解员工作也变得多样化。早上八点钟,莫高窟九层楼入口处已有许多兴致勃勃的游客排着长队等待进洞窟参观,感受千年的佛教文化。
在志愿岗位上,大家都有自己的感想:
从清晨迎来第一批应急参观游客,到夕阳送走最后一位应急参观游客,我自岿然不动。从窟区的喧嚣到窟区归于平静,我们的身影总是穿梭其中。值守洞窟就是这样,值的是应急洞窟,守的是游客心中的一方净土。
莫高窟九层楼上的风铃随着微风作响,九层楼下的人群也伴随着清晨的微风缓缓而来。从早晨九点至下午五点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我们面前经过,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回答游客的问询,从他们饱含热情的眼神中看出了那一抹对于莫高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敦煌文化的向往。每次解答完游客的问询他们嘴角上扬的弧度都是对自己都是莫大的鼓励。虽然值守着洞窟,但是却感受着不同的人对于莫高文化不同的领略。敦煌文化集聚了上千年,正是这种力量也是对于敦煌文化的喜爱,所以我们一直在坚守。仍记得曾说过的一句话:“我愿意更好的学习敦煌知识,讲述敦煌故事,传承敦煌文化”。在这里守窟,不仅仅是守着这座洞窟,更多的是守着这片圣土和传承莫高文化。
莫高窟每年每度的应急模式又已开启。近几日莫高窟应急游客接待数量又创新高每天可达一万人次。每位来莫高窟的游客都想一睹莫高窟这位千年老人的容颜,但是无奈只能看到4个洞窟(96、100、148、138)多多少少有些遗憾 。超级大的客流量从每天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我们在窟外一而再再而三强调洞窟内禁止拍照摄像触摸,就是希望游客可以用心去感受这位历经千年沧桑的老人背后的故事。而作为已经参加了2年志愿者讲解工作的我来说,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窟外向他们讲述最简洁最精确的内容,以至于让他们在迟暮之年也可以回忆到茫茫西北边缘上有这样一座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世界艺术宝库——他们曾涉足于此。
随着旺季的到来,敦煌莫高窟只要是应急日窟区人数总会过万。每次洞窟值守的时总会想一个问题,这些游客为什么一定要来莫高窟?有些人认为他们只是来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证明自己来过这个地方;但我相信更多的游客是被莫高窟的文化吸引而来的,他们也想来感受那个时代古人的智慧,揣摩当时开窟造像之人的心境。有次值守148号洞窟时,进来的一位老奶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站在洞窟一处角落里一动不动的注视着佛祖的脸庞,不一会儿两行清泪从脸颊流出接着竟放声大哭,这使我不由心灵为之一震,或许是她感受到了当时工匠的不易;或许是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我们不得而知……虽然当时老奶奶的那种情感我们不能感同身受,但我知道一点——我们都是敬仰莫高文化信徒。看着这些从世界各地来、排着长队等待参观的游客,不由自主的想给他们多讲一些以弥补对于他们的愧疚,但由于客观原因只能把讲解内容压缩讲出最精华的一部分使游客们不枉此行。无论时光怎样飞逝我都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守护心中的这片圣土。
每次看到洞窟前的长队总是百感交集,尤其是一些老人腿累得在哆嗦但还是靠在栏杆上眼神坚定一步步走向心中的圣迹。我想可能这就是信仰,站在阳光下手拿着话筒,讲解时总是有些紧张,怕自己讲的不够好不够精彩而辜负了他们,但却意外的发现他们听的很认真。看着他们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来此的游客不远万里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只能匆匆一瞥,而我们却可以长时间的呆在别人梦寐以求的千年佛迹,了解它的神秘叙说它的传奇。游客每一次的微笑和鼓励对我都是莫大的慰藉,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是一个老奶奶眉飞色舞的对我说回去要给孩子讲听到的故事,这让我倍感荣幸。或许我们在做一件曾经听起来很远,但确实在做的事,将这些千年的文化弘扬与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莫高窟无尽的魅力。
在志愿岗位上,大家都有自己的感想:
从清晨迎来第一批应急参观游客,到夕阳送走最后一位应急参观游客,我自岿然不动。从窟区的喧嚣到窟区归于平静,我们的身影总是穿梭其中。值守洞窟就是这样,值的是应急洞窟,守的是游客心中的一方净土。
——陈刚刚
莫高窟九层楼上的风铃随着微风作响,九层楼下的人群也伴随着清晨的微风缓缓而来。从早晨九点至下午五点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我们面前经过,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回答游客的问询,从他们饱含热情的眼神中看出了那一抹对于莫高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敦煌文化的向往。每次解答完游客的问询他们嘴角上扬的弧度都是对自己都是莫大的鼓励。虽然值守着洞窟,但是却感受着不同的人对于莫高文化不同的领略。敦煌文化集聚了上千年,正是这种力量也是对于敦煌文化的喜爱,所以我们一直在坚守。仍记得曾说过的一句话:“我愿意更好的学习敦煌知识,讲述敦煌故事,传承敦煌文化”。在这里守窟,不仅仅是守着这座洞窟,更多的是守着这片圣土和传承莫高文化。
——刘畅
莫高窟每年每度的应急模式又已开启。近几日莫高窟应急游客接待数量又创新高每天可达一万人次。每位来莫高窟的游客都想一睹莫高窟这位千年老人的容颜,但是无奈只能看到4个洞窟(96、100、148、138)多多少少有些遗憾 。超级大的客流量从每天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我们在窟外一而再再而三强调洞窟内禁止拍照摄像触摸,就是希望游客可以用心去感受这位历经千年沧桑的老人背后的故事。而作为已经参加了2年志愿者讲解工作的我来说,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窟外向他们讲述最简洁最精确的内容,以至于让他们在迟暮之年也可以回忆到茫茫西北边缘上有这样一座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世界艺术宝库——他们曾涉足于此。
——宋珍珍
随着旺季的到来,敦煌莫高窟只要是应急日窟区人数总会过万。每次洞窟值守的时总会想一个问题,这些游客为什么一定要来莫高窟?有些人认为他们只是来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证明自己来过这个地方;但我相信更多的游客是被莫高窟的文化吸引而来的,他们也想来感受那个时代古人的智慧,揣摩当时开窟造像之人的心境。有次值守148号洞窟时,进来的一位老奶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站在洞窟一处角落里一动不动的注视着佛祖的脸庞,不一会儿两行清泪从脸颊流出接着竟放声大哭,这使我不由心灵为之一震,或许是她感受到了当时工匠的不易;或许是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我们不得而知……虽然当时老奶奶的那种情感我们不能感同身受,但我知道一点——我们都是敬仰莫高文化信徒。看着这些从世界各地来、排着长队等待参观的游客,不由自主的想给他们多讲一些以弥补对于他们的愧疚,但由于客观原因只能把讲解内容压缩讲出最精华的一部分使游客们不枉此行。无论时光怎样飞逝我都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守护心中的这片圣土。
——安 虹
每次看到洞窟前的长队总是百感交集,尤其是一些老人腿累得在哆嗦但还是靠在栏杆上眼神坚定一步步走向心中的圣迹。我想可能这就是信仰,站在阳光下手拿着话筒,讲解时总是有些紧张,怕自己讲的不够好不够精彩而辜负了他们,但却意外的发现他们听的很认真。看着他们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来此的游客不远万里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只能匆匆一瞥,而我们却可以长时间的呆在别人梦寐以求的千年佛迹,了解它的神秘叙说它的传奇。游客每一次的微笑和鼓励对我都是莫大的慰藉,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是一个老奶奶眉飞色舞的对我说回去要给孩子讲听到的故事,这让我倍感荣幸。或许我们在做一件曾经听起来很远,但确实在做的事,将这些千年的文化弘扬与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莫高窟无尽的魅力。
——王玉武
我们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在进行中,后续会推出更多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