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光,中央美術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原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委会委员,曾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6年获“民间文化守望者”提名奖,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长期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与教学,从事剪纸、油画、现代水墨多媒材艺术创作,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二十多年考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关注中国乡村社区非物质文化传统传承现状。
2019年5月13日下午,乔晓光教授应我院邀请在学院阶梯教室,从中国“非遗”传承保护的现状与趋势,到作为活态文化的“非遗”个案,再到面对文化资源的创意思路与方法,详略得当地介绍了关于《源自文化遗产的灵感——田野研究,艺术创作思考》的相关内容,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具有启发性意义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田卫戈主持。
敦煌学院在敦煌,就相当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能否意识到文化意义的重要所在,取决于学院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如果我们自己觉得是很偏僻的,就可能忽略了文化保存的意识形态。”这是他第三次到敦煌。2015年,从敦煌往兰州他走了整整十天,这十天沿途只看石窟。他去过埃及、希腊、日本、法国等许多国家,却唯独只有一个,从敦煌到麦积山,这样一个露天的、凝聚着千年文化的,民族歌舞、民族神话的美术长廊;同时也凝聚着音乐、文学、诗歌、地理、地质地貌、不同民族生存方式等方面的活的博物馆。他希望搞艺术创作的同学们,能够把敦煌这种生动的文化,把不同民族的信仰、歌舞、建筑、饮食、生活方式等各有特色的历史积淀,完整地保存下来。让青年人去从事文化保护工作,亲身体验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承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大学是记录、保存、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民间的艺术滋养启发了前辈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典范,艺术创作是与内心中的血液、情感、热爱融为一体的。文化遗产走到今天,需要我们去保护;农耕文化走到今天,也需要我们站在传统的高度上迈进现代生活的新视野。敦煌就好像是一本看图说话的百科全书,它的深度就在于河西走廊那些留存的石窟以及真实的生活当中。
二十一世纪前三十年,是农耕文明转型最快的时期,许多农村在转型中渐渐消失了,这是抢救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最关键的三十年。在张掖,他与他的团队曾走遍了四个县,即使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全力配合下,也没有见到一张窗花。因为早在十年、二十年前它们就已经消失了。“剪纸在这儿等了一千年,没人来,我们来晚了。没人来它就要走了,这真是让人掉泪的。”他感到失落和惆怅,这就是河西走廊,太真实了。我们真正要走向田野,田野所赠予的这本书,好多人还没有来得及打开就消失了。把学院建在敦煌,就等同于把书本和课堂建在了真正的田野之上。
“这儿并不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地方,所以需要你顺着风走,用身心去感受、去寻找曾经丝绸之路上的风华。”他说,文化传统的消失也意味着新时期的到来。今天的敦煌已然是世界的敦煌,更需要一个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去看待。今天的时代涉及的问题很复杂,关乎到文化愿景,文化背景、文化环境等等。越是融合的,越是世界的。人类的创新只能在互相影响中创作出来,封闭固守是没有未来的。
讲座结束后,田院长对此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他谈到,乔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生动而又深刻的讲座,这是现阶段敦煌学院老师们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现在的遗存状态生长出一个新的生命,也是学院经常灌输给同学们的一个概念,那就是传承与创造。要创新就要延续它的生命力,乔老师自己对作品的创作,对学术的不懈努力,在学习和创作当中,帮助同学们提高眼界、打开思路,更值得大家去学习。文化遗产的传承、梳理、创新、创造,都带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经验。这场讲座无疑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讲座结束后,在田院长的邀请下乔老师前往学院空中画廊对我院学生作品进行点评。乔老师从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切身性出发,掌握住民间的东西,在新世纪的创作当中,去融合交汇,多方面向同学们提出了珍贵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