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明教授应邀来我院做讲座

更新时间:2019-06-28点击次数:407

6月24日、26日、28日,新疆艺术学院史晓明教授在我院401学术报告厅围绕西域石窟开展了三次讲座。参加讲座的主要有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的学员以及我院2016级国画班学生。

在第一讲《西域佛教艺术概述》中,史晓明教授从佛教产生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产生地点(印度,现尼泊尔与印度北部地区)及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等对西域佛教艺术进行了概述。并从佛教的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等方面更加深入的讲解了原始佛教的教义。史晓明教授不仅以简明的文字讲述,还以代表性图片对照,让大家欣赏了他所经历研究的地方及珍贵图片资料。

接着还以佛教壁画艺术为线索,详细介绍了塔里木盆地周边的佛教艺术,主要以新疆龟兹佛教壁画艺术为主,在场的师生不仅看到了极其珍贵的壁画及资料,还学习了龟兹壁画的绘画技巧。

在第二讲《西域佛教图像意义新发现——滴水乾坤与生命艺术探源》中,史老师以“一粒米中煮乾坤,一滴水里见大海”开场,从他自身对有关水问题的阶段性研究谈起,并以考古实物为据,从生命美学层面上对“水”在艺术中的表征作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佛教石窟壁画中出现的水滴形涡纹真正的源头要从佛教思想的内核及道教太极图,再联系儒家、易学、天文考古学、神话创世论等的互通原理之中去寻找,发现其最终归于生命美学的根底。史老师以神话学领域内的“原水”概念为出发点,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进行重新思考,从宗教、哲学、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进行“水”的溯源,从“太一”、“天一”、“空”“无”中寻找“生命之水”,进而提出,“原水”是万物生长的元点,是宇宙的原初大水,对儒释道至高理想以及哲学史的逻辑盲点的研究都可从中获得启示。

第三讲《龟兹壁画艺术在绘画史上的历史地位》中史老师谈到欧洲进入所谓黑暗的中世纪时代,基督教拜占庭艺术虽已兴起,但其主要的艺术形式是教党建筑、雕塑和内部的壁画装饰。著名的阿旃陀壁画虽然年代早于龟兹石窟,可是无论在规模、数量和造型的创造方面,与克孜尔壁画相比很难。

史晓明教授的讲座对于我院的师生来说,在学习佛教历史的过程中,更加开阔了思想,也懂得了中国最早传统画法的来源。

 

文稿 | 张海霞

       程军毅

摄像 | 杨宏锋

编辑 | 沙  蓉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