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林,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人文研究部副部长、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2014-2015年度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协同研究’”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敦煌佛教图像和丝绸之路艺术比较研究。先后独立出版专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图像研究》等3部,合作出版《敦煌美术史》等4部,译著《弥勒净土论》1部,在国内发表论文、译文50篇。
2019年6月25日,张元林老师受邀在我院401学术报告厅为2016、2017、2018级舞蹈专业同学开展了题为《千年余韵--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史料》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舞蹈系主任苏瑞璇主持召开。
张老师讲到,“丝绸之路”分为三条路线:天山北路,自西安起经过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犁进入俄罗斯境内到达罗马;西域北路,自西安经过敦煌、哈密、喀什、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西域南路,自西安经过楼兰、且末、和田、喀什、帕米尔高原、中亚到达西亚。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同时莫高窟的雕像及壁画也是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石窟乐舞史料分期共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366-618)十六国-北朝-隋时期,这一时期的乐舞代表有天人、伎乐舞蹈、药叉力士舞蹈、世俗舞蹈;第二阶段(618-900)这一时期的乐舞代表有隋代燕乐(宴乐)“九部曲”和唐代宴乐“十部曲”;第三阶段(960-1035)北宋时期。第四阶段(1036-1368)西夏--蒙元时期。
讲座内容通过PPT图像展示,结合文字信息,充分将敦煌石窟乐舞形象和敦煌舞蹈舞姿形象以展现。此次讲座令大家对中国古代舞蹈史和敦煌舞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认识,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文稿 | 郑芳婷
朱文晁
摄像 | 李 博
编辑 | 沙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