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邀请赵玺老师开展“互融共生——中美舞蹈教育比较与思考”线上讲座

更新时间:2020-07-31点击次数:495

2020年7月12日,我院邀请赵玺老师开展“互融共性——中美舞蹈教育比较与思考”线上讲座,舞蹈艺术专业全体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首先,赵玺老师对舞蹈教育理念的差异做出了三点总结:“少数”与“总体”的差异;“技能”与“引导”的差异;“单一”与“多远”的差异。针对这些存在的差异,赵老师对国内国外舞蹈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了简要比较。对中国而言,目前就各个综合性大学舞蹈学科培养目标来看,理论上已将舞蹈专业学生培养成了复合型人才,但实施推进上依然注重技术技能和表演,将舞蹈作为单一学科的专业技术教育,而不是从综合出发全面培养人的舞蹈文化素质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舞蹈更多的是选择一门专业而不是职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摸索,渐渐分化出主要学习与次要学习的方法,确定未来职业。
其次,赵老师对舞蹈留学的选拔模式做出了详细讲述。中国现在已有上百所综合类大学开设舞蹈专业并向全国招生,个别一类大学报名人数已达近千人,考生参加各类学校舞蹈专业的选拔考试,通过参加高考,依照专业排名进行录取。在美国要求学生提供ATC或者SAT考试成绩,学生提交的申请文书包括:简历、申请信、艺术陈述、舞蹈作品集、展示芭蕾和现代舞基本技巧的视频。生源要求是对舞蹈有偏好或者对舞蹈有兴趣的学生,注重在教育面前舞蹈“人人平等”。随后,赵老师对留学课程与国内传统设置和课堂环境做出比较。国内舞种涉及面较广且注重技术技巧训练,更侧重强调技术性;国外则注重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等西方舞种,提供舞蹈即兴、编舞、创造性的空间。国内学生善于接纳新知识、新观点,擅长独自学习和工作,而国外学生很活跃,主动提问,独立解决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擅长团队合作,更具领导力。国内教学多为“灌输式”,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服从命令,课堂气氛严肃,而国外课堂以引导为主,教师次要,学生主要,课堂气氛活跃,没有固定教材,没有固定组合,注重思维培养。最后,赵老师对整场讲座做出总结。她说,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大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异,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有益于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大学舞蹈教育理念应从各个层面去思考,体现出舞蹈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对课程和内容应适当做出调整,寻求更多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将多元知识相互吸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正确获取知识的能力。

赵玺,旅美独立艺术家,拥有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文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执教十二年。北京新舞蹈国际艺术节发起人及艺术总监,以独立编导和制作人的身份游历于舞蹈世界。受邀担任过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客座艺术家和美国大学生舞蹈节特邀讲师,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员、美国国家舞蹈教育协会会员、和国际舞蹈理事会成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