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冯培红教授应邀作“隋代的敦煌与玉门关”主题讲座

更新时间:2020-11-13点击次数:290

  关于汉代、隋代、唐代各时期的玉门关究竟在哪里,百年来,数代中外历史学家学者斯坦因、向达、夏鼐、阎文儒、劳干、方诗铭、陈梦家、马雍、吴礽骧、李正宇、李并成、谭世宝等孜孜以求,踏破铁鞋,苦苦寻觅它的存在,把获得的答案公诸于世。

  2020年11月10日,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邀请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冯培红先生在401学术报告厅给2020级敦煌美术系、旅游管理系全体学生举办了“隋代的敦煌与玉门关”的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敦煌学院美术系主任伏应科老师、《中国古代史》任课教师、特聘研究员李旭东共同主持。

  冯培红,1973年生,浙江长兴人。1997年兰州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为兰州大学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2016年起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从事敦煌学、隋唐史、西北史研究,出版专著《敦煌的归义军时代》等4部,在《历史研究》《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8篇。

玉门关既是丝路重要关隘,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题材和各种文化传播的集散地。有唐一代,巍巍雄关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许多诗人以探险家的心态远赴塞外,祁连雪山、天山、青海、阴山、狼居胥山等西域山川,楼兰、吐谷浑、匈奴、吐蕃、西戎等西域国度,胡雁、葡萄、汗血马、琵琶、羌笛、氍毹、酡酥等西域物产,大量出现在玉门关题材诗歌中。它们生动展现了玉门雄关的辽阔之景和西域的丰富物产、独特民俗,可视为民族志和民族文学的文本,无疑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将中国文学地图向西北边疆拓展。

  冯培红教授在教学之余,多年来主要致力于河西粟特人的研究,敦煌归义军史研究,足部不停地在敦煌、瓜州、酒泉、民乐、高台、张掖、山丹、武威、兰州、内蒙、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行走,常常得以整天徜徉博物馆内,与古物、古人对话。踏访各处文物古迹,在古人建功立业之地驻足,寻觅历史的踪迹,探查石窟、寻访古城,探视秦砖汉瓦,摩挲辨识重要的碑文,披沙拣金,认识不断升华,催生出许多见解独特的研究成果。

  冯培红教授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举证,认为隋代的玉门关就在今天临洮、西平之间的黄河边。

  冯教授把复杂的历史问题通俗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大家交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本科生送上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