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读书分享:向善与救赎

更新时间:2022-11-09点击次数:62

常言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开卷有益,我们爱读书;良师益友,我们读好书;学海无涯,我们终身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岁月如河,书籍是河中重要的水分子,虽然渺小,但累积也能超过海洋!

读书就是不断揭开谜底,逼近这个世界真相的过程。品鉴与分享,就是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别人,把读书的乐趣分享给别人,更是从吸收到输出再内化为自己所得的过程。故此,我们应在学习之余与书为友,多读书、读好书,以书为鉴,学以致用。

在11月5日读书分享会结束后,读书社团整理了几位同学有关《追风筝的人》和《悲惨世界》两本名著精彩的分享内容连载供大家学习。今天与大家分享两篇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2022级美术班霍香凝同学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小时候的哈桑对于小时候的阿米尔,也是长大回乡后的阿米尔对于索拉博。而那个风筝就是阿米尔一直寻找的那个正直、敢于担当、直面恐惧的那个自己。

这本书除了情节跌宕起伏以外,更让人惊喜的还是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从懦弱再到承认以及无畏这样一个过程,而解救索拉博就是他的救赎。后来我也仔细研究了这两个字,我发现其实救赎是很难的,想要救赎不仅要有心,还要有能力,要忍受成长带来的痛苦,有些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风筝在书中只出现过两次,这两次都改变了阿米尔。一次是哈桑为了追回阿米尔的风筝,遭受强暴;另外一次是在结尾,阿米尔为了唤醒哈桑儿子索拉博死亡的心,他在一群孩子中拼命地奔跑,为索拉博追风筝,终于获得了索拉博的一点反应。本书的风筝可以被解读为很多不同的东西,像是哈桑的风筝,他意味着勇气和守护;父亲的风筝则是他的成就,而阿米尔的风筝是自我救赎和成长。就像这本书的译者李继宏老师所说的那样,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他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

但是回到这本小说中看,风筝还有另外的解读方向。比如书中的风筝和我们常规理解的风筝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规的风筝无论飞的多远,始终是连着一条线,人也是小范围移动。它表达的是一种心之所向的情感,像我们的伴侣、家人,甚至是故乡都有这种意象存在。但书中的风筝更多的是一种竞技的方式,我们要用手上的风筝去割断其余的风筝,最后让天空只剩下我们一个。把其他风筝割断后,我们还要去追,这个风筝是有输赢之分的。这个意象更多是在说,我们就是要赢,要做就做最好的自己。虽然这个说法本身没什么毛病,但是我在这里看到另外一种更适合自己的解释:生而为人,难得来人间一趟,有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肯定是好的。但最好的自己并非一定要追到那个意味着胜利的风筝,更多时候是我们参与了这个过程,尽力了才是最好的人生。

简单的输和简单的赢并不能概括整段人生,因为在客观因素上来看,赢家只有一个,或者说他必然是少数人。那些少数人赢了,他们说做了最好的自己;那些输了的人,尽力的人,你又凭什么说他们不是呢?就像书中的风筝比赛一样,阿米尔赢得了那只风筝,所以获得了父亲的重视和奖赏,但是引发了兄弟哈桑的悲剧,所以即使是赢也存在两面性。

于是面对译者李继宏老师关于风筝最后那句话“我们应该勇敢的去追”,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看法更偏向于: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如果你觉得追能让你的人生更好,那么你就全力以赴,全力奔跑;但如果你不想追,但能在不追这个过程中得到内心的安宁,那就不追。人生绝对不会只有一种过法,是赢是输,也要有你自己的一票,心安便可。

《追风筝的人》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故事,其次是许多人在人生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能把我们成长中的恶行变成接下来的善行,那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救赎。自我摧毁和自我救赎往往就是一念之间。在救赎之前还需要接纳那个不足且真实的自己,就像阿米尔一样,只有承认他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和哈桑的关系,接纳自己,才能放起他和索拉博的风筝。

我也希望这个故事能够让我们勇敢地抬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风筝。

 

2022级美术班李亚娟同学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看完《追风筝的人》后,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这句话,是哈桑在喀布尔为阿米尔捡胜利的风筝时对他说的,也是小说里最后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说的。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围绕着风筝展开的故事。阿米尔是富商的儿子,他和仆人的儿子哈桑一起长大,哈桑是一个正直和忠实的小孩,有很多次阿米尔和他人有冲突时,他会挺身而出。但尽管这样,阿米尔胆小懦弱的性格对哈桑心有隔阂,后来也导致哈桑被永远赶出了家,这也是阿米尔的心中的一道疤。再后来,阿富汗的战争爆发了,阿米尔随父亲来到了美国,慢慢习惯了那里的生活。后来因为一封信而回到故土,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尝试找回那个勇敢的自己,也在知道真实身份后,努力找到索拉博,留在自己的身边。战火在阿富汗的土地上燃烧,后来阿米尔求子不得,也将这视为自己幼年时对哈桑伤害的报应。哈桑的儿子虽被阿米尔救了回来,但却因为受到了精神上的打击,失去了所有的感情表达,但是他听到风筝这个词的时候,才会不由自主的笑出来。

哈桑的一生中有很多的痛苦,但也有幸福的时候。他活得坦坦荡荡,他是美好的化身,我想如果有天堂那么一定会有哈桑,可能会做一个神父之类的工作。

书中也讲到了阿富汗的人民因为政治问题而遭受了很多的苦难,他们没有童年没有家人,书中的结尾也迎来了和平,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出身一个和平年代而感到自豪。

故事以阿富汗的政权更迭为大背景,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写下了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经历。小说流畅自然,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以亲情、爱情、友情,爱和救赎始终贯穿始终。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哭了三次,内心的同情和唏嘘无处安放。我特别有感触的是里面的这一句话: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主人公阿米尔一开始觉得好朋友哈桑的存在让自己有负罪感,所以他设计让哈桑离开。可当哈桑真的离开后,失去玩伴的他真的开心了吗?上天留给阿米尔最后的机会就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他像他的父亲哈桑一样在危急关头保护阿米尔,和他一起逃回了美国,和他一起放风筝。这对阿米尔来说就是一个赎罪的机会,能够让他战胜懦弱、胆怯,勇敢面对自己。

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很细致很丰满,索拉博的沉默既不是来自洞明世事之后的泰然自若,也并非由于他选择了默默不语来秉持自己的信念和表达抗议,而是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忍气吞声地照单全收。索拉博的母亲无力对抗世俗的束缚被迫嫁给了自己的表哥;阿米尔的父亲虽然有钱有地位有声望却也背叛了自己的兄弟,侵犯了哈桑的妻子。其实阿米尔的父亲喜欢哈桑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哈桑是他的亲生儿子,还有哈桑身上的勇敢和担当是他所不具备的。他看见阿米尔就像看见懦弱的自己一样,这其实也体现出他对自己的不满,他和阿米尔一样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不敢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

整篇小说几乎依照胡塞尼自己的经历来写,真实细节地体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的一些腐朽的观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阿富汗,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让我深有感触。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让我们期待明天的精彩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