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生参加《从敦煌照见中国》讲座活动

更新时间:2024-10-30点击次数:11

  2024年10月26日上午,敦煌学院部分学生参加了由敦煌市图书馆举办的《从敦煌照见中国》讲座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共敦煌市委宣传部主办,特邀敦煌学者邢耀龙先生作为主讲嘉宾。

  讲座正式开始,邢老师引领同学们穿越时空,深入探索敦煌的悠久历史,阐述移动性对于个人乃至民族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说:“中国历史中每一次新篇章的开启,似乎都是由某个个体或群体的意外闯入所触发的。从墨池张氏到清河宋氏,从陇西李氏到浔阳曹氏,再到栗特九姓、鲜卑慕容、回鹘李氏、党项嵬名……这些名字背后,都承载着迁徙与移动的传奇。如果历史是一片沉寂的荒原,那么那些拥有移动性的人或民族,便是点燃荒原的璀璨星火。”

  邢老师以张芝为例,讲述了这位书法大家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提到了与张芝同时代的董卓。在童卓逝世的同一年(192年),张芝也在华阴县离世,这两位历史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大汉四百年历史的终结。董卓一生崇拜的武圣是张奂,而文圣则是张芝。然而,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两人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成为了祸国殃民的枭雄,一个则成为了流芳百世的草圣,这正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最后,邢老师着重强调了张芝对敦煌的精神贡献。他提到,尽管张芝的生活年代与敦煌的辉煌时期并不完全重合,但他的书法艺术和精神追求却深深影响了敦煌的文化氛围,为敦煌注入了独特的艺术灵魂。同时,邢老师还简要提及了安史之乱对敦煌的影响,为同学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敦煌历史画卷。

  进入互动环节,听众们的提问热情高涨。一位听众好奇地问道:“学习敦煌学,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哪些实际的帮助呢?”邢老师微笑着回答:“中国历史就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工具箱,当我们身处人生的低谷时,它能让我们不必从零开始摸索,而是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听众向邢老师提出了又一个问题:“您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书写敦煌呢?”邢老师深情地回应道:“人总需要有个精神的寄托。古人寄情于月亮,月亮则承载着他们的情思。对于青年来说,如果精神没有寄托之处,便会感到迷茫。我们需要找到让自己心安的地方,那便是精神的故乡。而对我来说,敦煌就是这样的存在。”

  一部敦煌史,半部中国史。邢老师的讲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同学们对敦煌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讲座一晃而过,但在座的听众却意犹未尽。这场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敦煌历史的大门,更种下了一颗热爱文化的种子,激发大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上一篇:下一篇: